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与公告  >  研究前沿  > 正文
J Neurosci︱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梅林团队揭示类泛素化在神经肌肉接头发育与维持中的重要作用
发布时间:2025-07-24

撰文︱敬洪阳

责编︱王思珍

 

肌肉的一张一弛是我们生命必不可少的,几乎每时每刻身体里都有肌肉在收缩。运动的时候需要肌肉收缩,这个好理解,其实睡眠时,也需要肌肉收缩,要不然我们没有办法维持呼吸。控制肌肉收缩的一个重要结构是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 NMJ),这是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纤维之间的一个接点,负责将运动神经的信号传递给肌肉,产生肌肉收缩。NMJ是一个化学突触,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ACh),其作用于肌纤维上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使得肌肉纤维兴奋。NMJ高效的信号传递需要神经末梢和肌肉纤维的高度分化,比如在神经末梢接触到肌肉的地方有高密度的AChR聚集。NMJ发育异常或功能障碍可导致肌无力、呼吸衰竭等疾病。

 

NMJ的形成需要运动神经元释放的聚集素(agrin),其结合肌纤维膜上LRP4,形成四聚体复合物,进而激活肌肉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MuSK),诱导AChR聚集、促进NMJ形成。MuSK下游有两个蛋白对AChR聚集非常重要,一个是接头蛋白Dok7,它与MuSK的结合可以增强MuSK激酶活性,它还与一些下游分子如CRK或CRKL结合,促进AChR聚集。另外一个蛋白质是rapsyn,它是一个经典的支架蛋白,有三个功能域:TPR(Tetratricopeptide Repeats)结构域 ,可以结合许多蛋白质,包括MACF1,β-Catenin, α-actinin,Plectin,HSP90β 和Calpain;coiled-coil(CC)结构域结合AChR的β亚基(β-subunit);RING结构域和β-dystroglycan结合。

 

有意思的是rapsyn的RING结构域具有E3泛素连接酶的关键特征,如"C3H2C3"的锌指模体(其中C为半胱氨酸,H为组氨酸)。梅林团队在2016年发现rapsyn具有E3连接酶活性(Li et al., Neuron 2016)。重组rapsyn RING结构域在体外能与E1/E2连接酶共同催化自身泛素化。锌指模体关键位点C366的突变,不仅消除了rapsyn在异源细胞中诱导AChR聚集的能力,也削弱了其对rapsyn缺失小鼠NMJ缺陷的挽救功能。C366A敲入小鼠完全丧失NMJ形成能力。这些结果表明,rapsyn的E3酶活性对形成NMJ十分重要

 

然而,rapsyn究竟如何通过E3连接酶活性调控NMJ形成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E3连接酶可介导多种修饰,包括泛素化(ubiquitination)、类泛素化(neddylation)和SUMO化(sumoylation)。梅林团队前期研究提示rapsyn可能是一个类泛素化 E3连接酶,通过催化底物蛋白与Nedd8的结合来稳定AChR,介导NMJ组装。但是这个假说没有直接的遗传学证据。

 

近期,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梅林团队在神经科学会的期刊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发表文章,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文章题目为“Neddylation E1 obligatory subunit Nae1 is critical to neuromuscular junction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研究发现“Neddylation E1必要亚基Nae1对神经肌肉接头的发育与维持至关重要。

 

 

类泛素化与泛素化类似,需要E1激活酶、E2结合酶和E3连接酶(如rapsyn)依次催化完成。E2有多个,如Ubc12、Ubc2F等,都可以与rapsyn结合,靶向E2酶验证类泛素化假说具有技术难度。因此他们选择靶向类泛素化 E1酶,该酶由两个必需亚基Nae1(APP-BP1)和Uba3组成。利用配对盒转录因子7(Pax7)特异驱动的重组酶小鼠,他们敲除小鼠肌肉中Nae1,发现突变小鼠出生后很快会因窒息死亡,NMJ的表型与rapsyn缺失或E3连接酶活性缺失突变体(C366A)相似,包括AChR聚集体数量和面积缩小, AChR密度下降等。此外,突触前神经末梢分支增多,部分末梢甚至延伸至肌肉纤维外周区域,提示突触前-后信号协调异常。

 

 

图1:骨骼肌Nae1缺失导致NMJ受损及新生小鼠窒息而亡

 

突变小鼠在胚胎发育早期(E14),未受神经支配的AChR聚集体数量、大小和密度均显著减少。到了E15.5阶段,神经诱导的AChR聚集体形成也受到抑制,且突触前神经分支异常增多。值得注意的是,尽管E15.5时大部分AChR聚集体仍能被神经末梢覆盖,但到了E17.5和出生后(P0),突变小鼠中出现了大量无AChR聚集体的“裸露”神经末梢,表明类泛素化缺失可能导致突触后结构的维持障碍

 

 

图2:骨骼肌Nae1缺失导致AChR浓度降低,AChR聚集体变小,无AChR 神经末梢增多

 

电生理记录显示,突变小鼠的肌肉纤维中可记录到自发性微小终板电位(mEPP)的比例显著降低,说明NMJ的数量明显减少,这与AChR聚集体数量下降结果一致。可以检测到的mEPP和终板电位(EPP)的振幅减小,与AChR密度下降的形态学结果一致。然而,mEPP频率未受影响,说明突触前ACh释放功能相对正常。这些结果表明,类泛素化主要通过调控突触后AChR的聚集和稳定性影响NMJ功能

 

在遗传学研究中,当两个基因在同一通路中协同作用时,单杂合突变(heterozygous)通常不表现明显表型(因野生型等位基因可补偿),但双杂合突变(double heterozygous)可能因叠加效应导致通路功能不足,从而暴露隐性表型,这种现象称为合成表型(synthetic phenotype)。这个双杂合突变揭示遗传互作是验证基因间功能关联的有效办法,比如,Bmp4-FGF8调控心脏发育,单突变轻度心脏畸形,双杂合后严重畸形。为验证rapsyn与Nae1遗传互作调控NMJ形成,梅林团队构建了Nae1杂合敲除(Pax7-Cre;Nae1f/+)与rapsyn C366A杂合突变(C366A/+)的双杂合小鼠。结果显示,双杂合小鼠表现出单一杂合小鼠中未见的NMJ缺陷,包括AChR聚集体面积减小、神经末梢与AChR聚集体分离以及电生理振幅降低。这一遗传学相互作用强烈支持rapsyn作为类泛素化 E3连接酶的假说,并表明Nae1与rapsyn在同一通路中协同调控NMJ形成。

 

3Pax7-Cre; Nae1f/+; C366A/+双杂合突变损坏NMJ信号传递

 

课题组进一步在C2C12肌细胞中敲除Nae1,发现AChRα和rapsyn的蛋白半衰期缩短,提示类泛素化可能通过抑制蛋白降解维持二者的稳定性。此外,突变小鼠肌肉中AChR和rapsyn的mRNA水平反而升高,可能是代偿机制的结果,表明类泛素化主要作用于翻译后修饰层面

 

 

图4:文章总结图:Rapsyn作为类泛素化E3连接酶调控神经肌肉接头形成,(左图)野生型小鼠;(中图)肌肉特异性缺失类泛素化必需亚基Nae1的小鼠出生后即死亡,并伴随严重神经肌肉接头缺陷;(右图)Nae1与E3连接酶活性缺失突变体C366A的双杂合突变导致相似表型。虚线箭头表示类泛素化缺失,细箭头表示类泛素化减弱。

 

文章结论与讨论,(未来)启发与展望

该研究通过遗传学手段证实了类泛素化在NMJ发育和维持过程中十分重要,揭示了rapsyn作为类泛素化E3连接酶的功能。这个研究虽然明确了类泛素化的作用,但是仍然没有排除rapsyn可以通过泛素化和SUMO化而调节NMJ的形成和维持,比如rapsyn C366A小鼠不形成NMJ,但是Pax7-Cre;Nae1f/f小鼠仍有小部分NMJ存在。另外,究竟哪一些蛋白被rapsyn类泛素化以及修饰功能的变化,类泛素化是否参与NMJ的衰老或病理过程值得进一步研究。

 

原文链接:https://www.jneurosci.org/content/early/2025/07/11/JNEUROSCI.0098-25.2025

 

通讯作者团队简介:梅林实验室关注突触形成、传递和可塑性的机制,探索神经和精神疾病的病理机制并提供潜在的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