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与公告  >  综合新闻  > 正文
共探生命奥秘,驱动医学创新:2025国际医学生理学大会圆满落幕
发布时间:2025-10-24
2025首届国际医学生理学大会(ICMP 2025)于10月22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会议由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CIMR)主办,首都医科大学、中国生理学会、北京神经科学学会共同协办,CIMR医学生理学研究所(Chinese Institute for Medical Physiology,IMP),会同CIMR宣传部、科研事务部等行政部门联合执行。医学生理学研究所目前汇聚了海内外8位杰出研究员,闫致强教授为所长,共同聚焦“分子—系统”层面的生理机制与新工具研发。秉承研究所“医学生理学”的学科特色,本届大会以"从分子到系统深化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理解"为主题,吸引了全球生理学与医学领域的顶尖学者参会。与会专家分享了最新科研成果,为解析生理机制、应对重大疾病提供了突破性思路与全新技术路径,有力推动了中外学术交流迈向新高度。
 
 

 

会议开幕式由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主任梅林教授致欢迎辞。梅林教授首先代表中心对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

 

梅林教授在致辞中介绍,CIMR是与首都医科大学融合发展的新型研发机构,依托其顶尖的医学教育与庞大的临床资源,致力于推动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深度融合。自2023年11月进入实体化运行以来,CIMR已建立七个研究所,包括组织本次大会的医学生理学研究所,以及肿瘤研究所、分子与细胞治疗研究所、免疫研究所、再生生物学与医学研究所、遗传与分子医学研究所、感染性疾病研究所,汇聚了来自全球的36位杰出研究员,其中多位科学家具有海外背景,体现了机构的国际化特色。

 

他强调,CIMR始终秉持开放协作的理念,积极构建全球科研合作网络,并欢迎与会学者实地交流,共同探索生命科学的前沿问题。

 

会议中,来自多个国家的知名科学家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

 

 

清华大学时松海教授发表了题为“Opposite fine neocortical disorganization associated with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Down Syndrome &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的主题演讲,通过单细胞技术和动物模型研究,发现唐氏综合征与自闭症谱系障碍在新皮层微结构组织上表现出相反的缺陷模式,为理解神经发育疾病的皮层环路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芝加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Marcos Sotomayor教授在“Life under tension: exceptional cadherins and TMC channels for hearing and balance”报告中,结合各种结构生物学方法,构建了听觉机械传导装置的高分辨率结构模型,揭示了其中CDH23和PCDH15蛋白的结构特性,并进一步提示了TMC通道在膜张力下的门控机制。

 

 

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Daegu Gyeongbuk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ung Bae Lee教授在“Neuronal bioenergetic adaptation requires TSPO-mediated gatekeeping of metabolic rewiring in mitochondria to sustain resilience against neurodegeneration”报告中,发现线粒体外膜蛋白TSPO作为代谢重编程的关键守门分子,在帕金森病模型中调控代谢转换,这一紧急适应机制对维持神经元抵抗退行性变至关重要。

 

 

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Lu-Yang Wang教授在“Molecular underpinnings of synaptic heterogeneity”报告中,通过多种成像技术揭示了突触异质性的纳米尺度基础,并鉴定出调控这些纳米尺度差异的关键细胞骨架蛋白。

 

 

复旦大学鲁伯埙教授在“Potential new degrader technologies tackling misfolded or transmembrane protein targets”报告中,提出了多种解决错误折叠蛋白和跨膜蛋白降解难题的创新策略,能够靶向非蛋白靶点和高效降解跨膜蛋白。

 

 

明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uenster)Sebastian Rumpf教授在“Cytoskeletal mechanisms of developmental neurite and synapse pruning”报告中,用果蝇模型揭示了微管动力学在神经突修剪中的核心作用。

 

 

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梅林教授在“Neuromuscular junction formation and related disorders”报告中,系统阐述了神经肌肉接头形成的关键信号通路,并讨论了这些发现在相关疾病中的病理机制。

 

 

威尔康奈尔医学院(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Timothy A. Ryan教授在“Metabolic vulnerabilities and opportunities in brain function”报告中,发现神经末梢能量代谢的脆弱性是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例如帕金森病的关键环节,提示神经末梢生物能量控制是调控突触功能的核心杠杆点。

 

 

北京大学李毓龙教授在“Orphan GPCRs, chronic liver diseases and itch: from bench to bedside”报告中,发现介导肝病相关瘙痒的关键受体并发现内源性配体,并据此实现了从机制研究到临床诊断标志物发现的完整转化。

 

 

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Victoria Salem教授在“Imaging diabetes from brain to islets”报告中,结合脑成像与胰岛芯片技术,揭示了代谢性疾病中脑-胰的调控机制,为理解代谢性疾病的系统调控提供了新视角。

 

 

俄亥俄州立大学(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Shan-Lu Liu教授在“Role of lipid-modulating proteins in viral infection”报告中,系统阐明了多种脂质调控蛋白通过改变膜属性影响病毒感染效率的双重作用。

 

 

会议闭幕式上,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医学生理学研究所所长、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闫致强教授致闭幕辞。他代表组委会向全体演讲学者、参会代表及会务团队致以衷心感谢,并对本次大会取得的学术交流成果表示祝贺。

闫致强教授指出,本次会议汇聚了全球生理学与医学领域的顶尖智慧,与会学者的精彩报告与深入交流共同营造了富有活力的学术氛围,为推动学科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最后,他表达了将这一会议打造为双年度品牌学术盛会的愿景,并诚挚邀请全球学者两年后再聚北京,继续携手探索生理学前沿,共创医学研究新未来。

此次会议集中展示了从分子机制到系统功能的研究范式在生理学与医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也促进了该领域国际合作的深入开展,为全球科研合作网络的构建和医学科学的持续进步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

 

撰文 | 邱沁灵

编辑 | 李冠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