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首都医科大学讲席教授、安贞医院血管外科首席专家张玮教授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胡佳教授等在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官方杂志《胸外科年鉴》(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发表了题为“Preliminary experiences with a novel unibody endograft system for total percutaneous endovascular repair for complex aortic arch dissection”的研究文章。胡佳教授为第一作者,张玮教授为通讯作者,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符伟国教授团队和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董红霖教授团队作为主要研究者共同参与了ZIPPER支架系统的一期临床经验。
近年来,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的外科处理虽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初次修复后的残余弓部病变依然是临床难题。研究显示,约10%至23%的患者在首次手术后因假腔持续存在或弓部瘤样扩张而需要再次干预。传统的再次开胸手术伴随高风险,尤其在伴有严重合并症的老年患者中,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仍不容忽视。
随着血管腔内治疗技术的发展,弓部疾病的腔内修复逐渐成为高危患者的替代方案。然而现有技术多依赖颈部切口或腋动脉切开以重建分支血管,操作复杂且相关并发症较多。为解决这一痛点,胡佳教授作为主要临床研究者,采用张玮教授研发的一种新型一体式主动脉弓ZIPPER™覆膜支架系统,实现了全经皮腔内修复,为Stanford A型夹层初次修复后的残余弓部病变治疗带来全新思路。
创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治疗格局
该单中心前瞻性研究(2023年9月至2024年1月)共纳入4例患者,均为初次A型夹层修复后残余弓部病变。不同于以往需颈部切口或个体化定制开窗或分支支架的方式,此次使用的ZIPPER™一体式主动脉弓覆膜支架系统具备以下突破性特点:
它通过预弯可控的输送系统适应复杂弓部解剖,借助预置导丝实现无切口下的顺行重建,三分支结构确保左颈总动脉(LCCA)与左锁骨下动脉(LSA)血流通畅,全程经皮入路完成,避免了颈部或腋动脉的大切口暴露。
这种设计不仅减少了手术创伤,同时将手术时间由传统三分支装置的约240分钟缩短至约128分钟,体现出显著的效率提升。
手术操作实现了真正的“全经皮”
患者在全麻下接受股动脉及双侧肱动脉经皮穿刺置入鞘管。支架系统通过股动脉导入,经预置导丝在升主动脉完成定位与释放,随后分别经导管完成头臂干(IA)、LCCA与LSA的桥接覆膜支架置入。全程在影像引导下完成,避免了颈动脉切口、血管剥离及大鞘管穿刺。
术后患者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三个月,后改为单药维持,并在术后1、6、12个月及此后年度复查CTA随访。
初步结果显示疗效确切与安全性良好
在中位随访12个月(366–456天)期间:
·技术成功率达到100%,所有患者完成三分支腔内重建。
·未出现死亡、卒中、截瘫及通路相关并发症。
·所有分支血管保持通畅,支架无移位或狭窄。
仅1例出现分支再入口相关内漏,经再次经皮支架延伸后成功解决。
与既往多分支支架相比,本研究显示该系统在操作简便性、解剖适应性及手术时效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
推动腔内治疗进入“全经皮时代”
该研究首次验证了一体化分支支架全经皮弓部修复的可行性与安全性,不仅避免了颈部切口所致的高并发症风险,也为更多复杂弓部解剖患者提供了可行方案。
其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
·为主动脉弓部腔内修复提供了全新理念,从“开胸+腔内”迈向“全腔内、全经皮”。
·为高龄、多合并症患者开辟了一条低创伤、快速恢复的治疗途径。
·为未来多中心、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奠定了方向。
结语: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探索
这项研究的成功标志着主动脉弓部腔内修复进入了“全经皮时代”。随着技术的成熟与应用推广,未来这一策略有望成为Stanford A型夹层残余弓部疾病的重要解决方案,让更多高危患者获益。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3497525007301?via%3Dihub
专家简介
张玮
MD, FACS, DFSVS
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心血管疾病研究室主任、特聘研究员。首都医科大学讲席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首席专家,清华大学杰出访问教授,华盛顿大学医学院临床教授。
美国Annals of Vascular Surgery《血管外科年鉴》共同主编AVS:Brief Reports and Innovations 《血管外科年鉴:创新报道》杂志总编辑,《中华血管外科杂志》副主编,前国际血管外科学会副主席,美国血管外科学会杰出会员。
张玮研究室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病因、发病机理、病理生理演变的基础研究及创新性诊断、治疗技术的研发与转化。
胡佳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深耕心血管外科领域20余年,尤其擅长胸腹主动脉疾病微创介入和杂交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及房颤胸腔镜微创手术、冠心病外科治疗等,先后开展多项国际国内创新技术,是国内知名经验丰富的心脏大血管外科微创治疗专家之一。
担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主动脉外科主任、国际微创心胸外科学会(ISMICS)委员、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TS)会员、亚洲心胸血管外科医师协会(ASCVTS)会员、亚洲心脏瓣膜病委员会中国分会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血管外科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微创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委会冠脉主动脉疾病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委员、四川省心源性卒中多学科防治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胸心血管外科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胸心血管外科专委会大血管学组副组长、四川省医学科技创新研究会心脏外科创新与转化分会副会长等。
曾获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省医学科技奖(青年奖)三等奖、第十二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第十四批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新秀奖、中国医师协会优秀青年医师最高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