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博士生介绍
曹格嘉
首都医科大学阶平班22级本科直博生
正在主鸿鹄老师实验室轮转。白血病是一种严重且治疗难关较多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给很多的患者和家庭带来了许多麻烦甚至是不幸,这使得我想要研究白血病。
陈建兴
2024级博士研究生
硕士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是失重下骨质丢失的研究机制。 硕士期间应用骨免疫学理论结合骨代谢学及柚皮苷药物机制在正常重力环境下的研究成果,研究在模拟失重下,柚皮苷对 T 细胞介导的成骨细胞的分化经 ERK1/2,STAT3 通路的互作机制,为空间生物学、骨组织细胞学及免疫学交叉学科的相互交融提供研究思路和治疗策略。   来到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攻读博士研究生是因为这里是学术的前沿,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创新中心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提供跨学科合作的机会。   我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是深入探究肿瘤发生的代谢和微环境等机制,以揭示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等过程。    我希望10年后的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医生,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崔鹏
2024级博士研究生
硕士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是探究预测结直肠癌免疫检查点治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   创新中心是刚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在此读博能够借助新型科研平台与首医优秀的附属医院更好地将基础与临床结合,并促进科研成果临床转化。   我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是探究肿瘤免疫微环境和免疫治疗,希望能够提高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应用和疗效,以此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   我希望10年后我仍能深耕此领域,成为一名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新型临床医生。 
曹意达
2024级博士研究生
我的学术旅程始于首都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继续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攻读硕士学位,专注于血管外科临床与基础研究。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血管外科领域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加深了我对血管外科疾病的理解,也坚定了我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硕士期间我有幸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并与国家科学纳米中心展开科研合作,共同探索纳米技术在血管外科中的应用潜力。   选择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攻读博士学位,是因为这里汇聚了国内外顶尖的科研资源和一流的学术团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广阔的研究平台和深入交流的机会。我的研究兴趣集中在颈动脉及腹主动脉疾病的基础研究上,我坚信在这里我能获得更加系统深入的科研训练,将我的临床知识与科研兴趣紧密结合,为解决血管外科领域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贡献力量。   展望未来,我希望能推动血管外科领域的前沿进展,为提升我国乃至全球血管外科的诊疗水平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未来十年里,成为一名既精通科研又擅长临床技术的医生是我的目标,能够在科研创新与临床实践之间架起桥梁,为患者带来福音。
陈醉
2024级博士研究生
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硕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肿瘤学专业,研究方向是头颈部肿瘤转移信号通路及胸部肿瘤生物标记物。    感兴趣的方向是肿瘤相关的免疫检查点。希望将来能够不忘初心,当一位为人民服务的好医生。
程占睿
2024级博士研究生
本科毕业于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硕士阶段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红细胞和肿瘤免疫相关性。   创新中心的多学科合作环境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可以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专家和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在这样一个充满激情与创意的环境中,更能激发自己的学术潜力。我对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方向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如何全面理解免疫系统与肿瘤的复杂关系,揭示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并开发出新的治疗策略。通过激活或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彻底清除或控制肿瘤生长,为肿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展望未来,10年后希望自己能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丁澜
2024级博士研究生
本科和硕士均毕业于郑州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硕士期间,我深入探讨了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策略,积累了丰富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经验。通过扎实的科研训练,我掌握了多项实验技术,并对脑血管病的治疗和预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未来,我希望进一步探索脑血管病领域的未解之谜,尤其是在神经免疫领域的突破。我选择继续深造,是为了更好地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案,造福更多的患者。   十年后,我希望在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取得显著成就,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先专家,为科学进步和患者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董文丹
2024级博士研究生
本科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硕士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曾经参与CART细胞的研发。   非常荣幸可以成为创新中心的成员之一。创新中心拥有卓越的学术声誉、强大的研究实力、优秀的师资队伍、丰富的学术资源以及广阔的就业前景和发展机会。同时,这里也符合我个人的兴趣和职业规划,有助于实现个人价值。
邓雅文
2024级博士研究生
本科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专业为临床医学。   创新中心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地方,是不同领域的学者相互交流的平台,这一特点对学术研究是利好的。   目前专注于胰岛功能成像方面的研究,希望能通过直观的影像探明胰岛微观结构与宏观功能的关系,期望未来能在成像领域有所成就。
冯万江
2024级博士研究生
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系,硕士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研究方向为骨肉瘤发病及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中南大学的硕士学习经历不仅磨练了我的临床专业技能,三年的基础实验研究经历也让我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选择在创新中心攻读博士学位,是因为这里拥有先进的设备与技术,以及顶尖的导师团队,是一个高水平的开放性科研平台,能为我提供更广阔的科研前沿视野和更深入的科研技能及逻辑锻炼,能让我更加勇敢的追逐自己的科研梦想。   10年后,我希望能够借助在创新中心的研究经历,形成自己的研究领域;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研究推动骨肉瘤这一罕见肿瘤患者预后的提高,为骨肿瘤的治疗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博士生介绍
曹格嘉
首都医科大学阶平班22级本科直博生
正在主鸿鹄老师实验室轮转。白血病是一种严重且治疗难关较多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给很多的患者和家庭带来了许多麻烦甚至是不幸,这使得我想要研究白血病。
陈建兴
2024级博士研究生
硕士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是失重下骨质丢失的研究机制。 硕士期间应用骨免疫学理论结合骨代谢学及柚皮苷药物机制在正常重力环境下的研究成果,研究在模拟失重下,柚皮苷对 T 细胞介导的成骨细胞的分化经 ERK1/2,STAT3 通路的互作机制,为空间生物学、骨组织细胞学及免疫学交叉学科的相互交融提供研究思路和治疗策略。   来到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攻读博士研究生是因为这里是学术的前沿,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创新中心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提供跨学科合作的机会。   我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是深入探究肿瘤发生的代谢和微环境等机制,以揭示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等过程。    我希望10年后的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医生,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崔鹏
2024级博士研究生
硕士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是探究预测结直肠癌免疫检查点治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   创新中心是刚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在此读博能够借助新型科研平台与首医优秀的附属医院更好地将基础与临床结合,并促进科研成果临床转化。   我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是探究肿瘤免疫微环境和免疫治疗,希望能够提高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应用和疗效,以此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   我希望10年后我仍能深耕此领域,成为一名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新型临床医生。 
曹意达
2024级博士研究生
我的学术旅程始于首都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继续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攻读硕士学位,专注于血管外科临床与基础研究。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血管外科领域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加深了我对血管外科疾病的理解,也坚定了我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硕士期间我有幸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并与国家科学纳米中心展开科研合作,共同探索纳米技术在血管外科中的应用潜力。   选择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攻读博士学位,是因为这里汇聚了国内外顶尖的科研资源和一流的学术团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广阔的研究平台和深入交流的机会。我的研究兴趣集中在颈动脉及腹主动脉疾病的基础研究上,我坚信在这里我能获得更加系统深入的科研训练,将我的临床知识与科研兴趣紧密结合,为解决血管外科领域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贡献力量。   展望未来,我希望能推动血管外科领域的前沿进展,为提升我国乃至全球血管外科的诊疗水平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未来十年里,成为一名既精通科研又擅长临床技术的医生是我的目标,能够在科研创新与临床实践之间架起桥梁,为患者带来福音。
陈醉
2024级博士研究生
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硕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肿瘤学专业,研究方向是头颈部肿瘤转移信号通路及胸部肿瘤生物标记物。    感兴趣的方向是肿瘤相关的免疫检查点。希望将来能够不忘初心,当一位为人民服务的好医生。
程占睿
2024级博士研究生
本科毕业于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硕士阶段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红细胞和肿瘤免疫相关性。   创新中心的多学科合作环境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可以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专家和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在这样一个充满激情与创意的环境中,更能激发自己的学术潜力。我对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方向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如何全面理解免疫系统与肿瘤的复杂关系,揭示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并开发出新的治疗策略。通过激活或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彻底清除或控制肿瘤生长,为肿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展望未来,10年后希望自己能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丁澜
2024级博士研究生
本科和硕士均毕业于郑州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硕士期间,我深入探讨了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策略,积累了丰富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经验。通过扎实的科研训练,我掌握了多项实验技术,并对脑血管病的治疗和预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未来,我希望进一步探索脑血管病领域的未解之谜,尤其是在神经免疫领域的突破。我选择继续深造,是为了更好地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案,造福更多的患者。   十年后,我希望在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取得显著成就,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先专家,为科学进步和患者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董文丹
2024级博士研究生
本科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硕士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曾经参与CART细胞的研发。   非常荣幸可以成为创新中心的成员之一。创新中心拥有卓越的学术声誉、强大的研究实力、优秀的师资队伍、丰富的学术资源以及广阔的就业前景和发展机会。同时,这里也符合我个人的兴趣和职业规划,有助于实现个人价值。
邓雅文
2024级博士研究生
本科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专业为临床医学。   创新中心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地方,是不同领域的学者相互交流的平台,这一特点对学术研究是利好的。   目前专注于胰岛功能成像方面的研究,希望能通过直观的影像探明胰岛微观结构与宏观功能的关系,期望未来能在成像领域有所成就。
冯万江
2024级博士研究生
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系,硕士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研究方向为骨肉瘤发病及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中南大学的硕士学习经历不仅磨练了我的临床专业技能,三年的基础实验研究经历也让我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选择在创新中心攻读博士学位,是因为这里拥有先进的设备与技术,以及顶尖的导师团队,是一个高水平的开放性科研平台,能为我提供更广阔的科研前沿视野和更深入的科研技能及逻辑锻炼,能让我更加勇敢的追逐自己的科研梦想。   10年后,我希望能够借助在创新中心的研究经历,形成自己的研究领域;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研究推动骨肉瘤这一罕见肿瘤患者预后的提高,为骨肿瘤的治疗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