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万江
2024级博士研究生
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系,硕士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研究方向为骨肉瘤发病及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中南大学的硕士学习经历不仅磨练了我的临床专业技能,三年的基础实验研究经历也让我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选择在创新中心攻读博士学位,是因为这里拥有先进的设备与技术,以及顶尖的导师团队,是一个高水平的开放性科研平台,能为我提供更广阔的科研前沿视野和更深入的科研技能及逻辑锻炼,能让我更加勇敢的追逐自己的科研梦想。
10年后,我希望能够借助在创新中心的研究经历,形成自己的研究领域;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研究推动骨肉瘤这一罕见肿瘤患者预后的提高,为骨肿瘤的治疗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邓雅文
2024级博士研究生
本科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专业为临床医学。
创新中心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地方,是不同领域的学者相互交流的平台,这一特点对学术研究是利好的。
目前专注于胰岛功能成像方面的研究,希望能通过直观的影像探明胰岛微观结构与宏观功能的关系,期望未来能在成像领域有所成就。
陈醉
2024级博士研究生
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硕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肿瘤学专业,研究方向是头颈部肿瘤转移信号通路及胸部肿瘤生物标记物。
感兴趣的方向是肿瘤相关的免疫检查点。希望将来能够不忘初心,当一位为人民服务的好医生。
范炎炎
2024级博士研究生
硕士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生理学专业,硕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是探究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动力障碍的发病机制 。
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是一个十分优秀的科研平台,其强大的师资力量以及卓越的设施条件深深地吸引了我。在这里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成果, 希望能为今后的科研事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刘鑫
2024级博士研究生
本科及硕士均就读于南方科技大学。本科时期,我以线虫为模型,探究生殖细胞在其性别发育中的作用,这一经历激发了我对发育生物学的浓厚兴趣;硕士阶段,我转向了神经科学领域,专注于建立ADHD的斑马鱼模型,并探索其致病机制,这一过程让我深刻认识到生命科学研究在促进人类健康改善和生活质量提升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是一所新兴的科研机构,其顶尖的科研团队、坚实的医学合作背景和先进的科研平台,深深吸引了我。
展望未来,我立志成为一名杰出的神经领域科学家,领导团队在神经疾病治疗领域取得突破,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广泛的社会价值,为全民健康贡献力量。在这一过程中,我将不懈追求科学真理,为改善人类健康不懈奋斗。
钟鹏飞
2024级博士研究生
于河北北方学院取得临床硕士学位,在军事医学研究院联合培养并完成了硕士期间的科研工作。硕士期间,我专注于氧化应激与纤维化相关疾病与机制研究。
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作为一个理想的科研平台,其强大的师资力量、卓越的设施条件以及单纯而融洽的科研氛围吸引了我。
在未来,我希望能够挖掘出新的肿瘤治疗靶点,并转化为可用的临床治疗手段。
陈建兴
2024级博士研究生
硕士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是失重下骨质丢失的研究机制。 硕士期间应用骨免疫学理论结合骨代谢学及柚皮苷药物机制在正常重力环境下的研究成果,研究在模拟失重下,柚皮苷对 T 细胞介导的成骨细胞的分化经 ERK1/2,STAT3 通路的互作机制,为空间生物学、骨组织细胞学及免疫学交叉学科的相互交融提供研究思路和治疗策略。
来到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攻读博士研究生是因为这里是学术的前沿,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创新中心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提供跨学科合作的机会。
我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是深入探究肿瘤发生的代谢和微环境等机制,以揭示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等过程。
我希望10年后的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医生,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董文丹
2024级博士研究生
本科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硕士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曾经参与CART细胞的研发。
非常荣幸可以成为创新中心的成员之一。创新中心拥有卓越的学术声誉、强大的研究实力、优秀的师资队伍、丰富的学术资源以及广阔的就业前景和发展机会。同时,这里也符合我个人的兴趣和职业规划,有助于实现个人价值。
于晓天
2024级博士研究生
本科毕业于河北大学,硕士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研究方向是微生物天然产物生物合成。
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拥有世界高水平科学家及科研团队,科研实力雄厚。创新中心以推动医学科学发展、改善人类健康为发展目标,这与我个人的科研追求非常契合。硕士期间的科研锻炼,让我在相关研究领域有了扎实的基础,也让自己坚定了科研的道路。选择拓展自己的视野,贴近医学研究,是希望自己能够在医学发展及人类健康的事业中贡献一份力量。而读博深造是一个必经之路,希望在创新中心读博期间可以提升科研素养,丰富知识,拓宽思维,以期在研究领域有所成就。
郑继豪
2024级博士研究生
硕士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期间主要的方向是动物病毒性传染病的疫苗研究。硕士期间开发了一种用于预防PEDV的益生菌口服疫苗,该益生菌疫苗弥补了传统疫苗在免疫持久性、肠道菌群平衡和安全性等方面的不足,并且展现了口服疫苗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毕业后在广州国家实验室JayYu Lab进行了一年的训练,期间主要研究方向是基于病毒载体的疫苗和基因治疗工具研究。
在人类与病毒斗争的数百万年历史中,人类进化出了复杂且多样的免疫机制来抵御病毒的入侵,而病毒也在不停地通过突变和进化来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病毒与宿主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竞赛”。这一过程存在许多深度的机制和动态变化,这不仅反映了生命系统的复杂性,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探索的广阔领域。《孙子兵法》有云: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我对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方面的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微妙的生物学过程,更好地理解病毒感染的过程和宿主免疫系统的应答,真正做到知彼知己,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病毒挑战。
来到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攻读博士是因为这里汇聚了世界高水平的科学家及其科研团队,并且拥有卓越的科研资源、先进的科研设备、浓郁的科研氛围。我希望能在这样自由、开放、包容、透明的环境里心无旁骛地从事科学研究,使我能够更加深入的探索病毒感染和免疫过程的机制,解决当下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以充实的研究基础面对未来的挑战。
希望十年后的自己在病毒学领域有所建树,依然对科学研究充满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