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团队在The Lancet Neurology期刊上发表题为“Indobufen versus aspiri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aemic stroke in China (INSURE):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double-dummy, active control, non-inferiority trial”的研究性论文。
该研究结果显示,在急性中重度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吲哚布芬在降低90天卒中复发风险方面没达到“非劣于阿司匹林”的效果,研究结果不支持对中重度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吲哚布芬预防卒中复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潘岳松副研究员和孟霞主任医师为共同第一作者,王拥军教授为通讯作者。
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并且大约8%-12%的卒中患者在发病后三个月内会发生卒中复发。如何有效地降低卒中的复发仍是卒中防控的主要挑战之一。抗血小板治疗是卒中二级预防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王拥军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脑血管病的防治研究,在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围绕着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抗血小板药物开展了CHANCE、PRINCE、CHANCE2等一系列临床试验。作为可逆的血小板环加氧酶抑制剂,吲哚布芬相比于阿司匹林可能具有较低的出血风险,并且如果发生出血可在停药后迅速止血。吲哚布芬是高出血风险患者或其他抗血小板药禁忌时的潜在替代抗血小板药物。在此基础上,团队联合全国163家医院开展了一项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对照、非劣效性试验。纳入5438名中重度卒中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2715人接受吲哚布芬治疗,2723人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结果显示,吲哚布芬组有213例(7.9%)患者在90天内发生卒中,而阿司匹林组175例(6.4%)发生卒中(HR 1.23; 95% CI 1.01-1.50; 非劣效检验p=0.44)。两组发生中重度出血和不良事件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结果显示吲哚布芬在降低90天卒中复发风险方面未达到“非劣于阿司匹林”的效果,不支持对中重度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吲哚布芬预防卒中复发。该研究结果为卒中治疗临床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Lancet Neurol杂志同期刊登了来自华西医院的吴思缈教授和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Craig S Anderson教授对该试验的述评文章,述评指出“这项试验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可对于高出血风险的卒中患者或者作为再灌注治疗的辅助药物,进一步探讨吲哚布芬等药物的疗效”。
该研究得到杭州中美华东药业有限公司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等项目资助。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国家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卒中学会会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Stroke & Vascular Neurology杂志主编,《中国卒中杂志》主编。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脑血管病领域首席专家,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专项非传染性慢病领域首席专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北京十大疾病科技攻关脑血管病领域首席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津贴。入选北京学者培养计划(2015)。荣获北京市优秀回国科技人才,国家万人计划优秀人才。所领导的天坛脑血管病临床研究团队荣获2013年国家首批重点领域优秀创新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和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成果一等奖。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150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900分。其中发表于NEJM的文章被评为2013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同时被评为国际医学领域重大进展之一,神经科领域全球十大进展之一。氯吡格雷药物基因组研究发表于2016年JAMA杂志上,入选2016年度国际脑血管病研究的5大进展。